对于学琴的孩子来说,了解、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乐理学习的过程会遇到枯燥、单调等难题,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头疼。这里介绍一些轻松学乐理的方法,也许会给陪孩子学乐理的家长提供一些帮助、带来些许启发。
一、孩子学乐理,家长应该做哪些准备
1.理论联系实际。孩子的乐理学习,会随着乐器学习难度提高而加大。学习的过程不应开始就求全求深,要根据孩子学琴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用一点,学一点。随着孩子演奏水平的提高和曲目难度的逐渐加大,涉及的乐理知识自然会增加,这时再适当地扩宽知识面就会水道渠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增强了可感性,能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起来,有助于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2.当好教师的助手。家长的乐理学习与孩子的乐理学习具有伴随性的特点和系统性的要求。根据孩子学习乐器的需要,老师会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介绍或引用相关的乐理知识,但又无法像乐理课那样详细讲解。这时家长应根据老师的授课内容,课后多查阅相关书籍或请教朋友,将需要的乐理知识学懂、学透,给孩子做好课后辅导和讲解,帮助孩子运用相关的乐理知识准确地演奏。
二、怎样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乐理
1.多看、多记。识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演奏者不可能在演奏时按照道理一个个去数音符,一个个术语去分析。无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将全部内容都学习一遍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这种单纯理论的学习离真正能够灵活运用还相差甚远。对于孩子而言,面对乐谱——产生联想——按照乐谱及表情术语等要求演奏乐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只要坚持练习,迟早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在开始练琴的阶段,不要过早背谱,练琴时多看、多记、严格按照要求练习,不懂的问题及时搞清楚,熟能生巧,学习乐理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2.发掘学乐理的趣味性。如教孩子识别音符及顿音的演奏时,可以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或用手在桌上短促地敲击,让孩子仔细聆听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地音响效果;接着再让孩子随意找几个音弹奏,脱离了旋律的弹奏很容易找到感觉;再在实际音高上弹奏出相应的旋律,并让孩子学会比较顿音与连奏之间有什么差别。边听、边想、边练,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而演奏顿音时带来的跳跃、活泼的感受,会形象可感的烙印在孩子的记忆力,以后演奏顿音时候就简单得多了。
3.带着想象学乐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要理解乐理知识,真是有些费解和乏味。如何让这些平面。枯燥的符号、术语变得亲切、生动、易于接受呢?常见的方法是带着想象去学习,因为通过孩子自己的想象所了解的知识更容易记忆深刻。比如教孩子学习延长记号时可以启发孩子,延长符号是不是像眼睛,有着弯弯的眉毛和圆圆的眼珠,为什么要延长时值呢?是因为小朋友睡着了,不管是“睡在”音符上,还是“睡在”休止符上,都不要吵醒他,所以需要延长一些时间。再如学习高音谱表上的倚音及演奏时,可以启发孩子,倚音再演奏时是不是像树上小鸟的鸣叫声,一串串叫声,轻巧短促,不要太重。
学习乐理看似困难,但只要你有着一份细致和耐心,多发掘一些孩子的语言,陪着孩子一起进去一起进步,准确表达出来的演奏效果会使你和孩子都有成就感。